GPIO八种工作模式

目录

一、推挽输出

二、开漏输出

三、复用推挽输出

四、复用开漏输出

五、浮空输入

六、上拉输入

七、下拉输入

八、模拟输入


GPIO八种配置模式,原理和使用场景,硬件原理如下图:

一、推挽输出

1、 原理

当控制栅极为低电平时,上面的P沟道MOS管导通,下面的的N沟道MOS管截至,由于上管的S连接VDD,所以输出高电平。当控制栅极为高电平时,上面的P沟道MOS管截止,下面的的N沟道MOS管导通,由于下管的S连接VSS,所以输出低电平。对于STM32单片机,由于P沟道的MOS输出电流能力很强,所以推挽输出的电流最大可以输出20mA

(1) 推动阶段——当连接到晶体管栅极的内部信号设置为低电平时,PMOS 晶体管被激活,电流从 VDD 流经它到输出引脚,NMOS 晶体管处于非活动状态(开路)且不导通。

(2) 拉动阶段——当连接到晶体管栅极的内部信号设置为高电平时,NMOS 晶体管被激活(关闭)并且电流开始从输出引脚流过它到 GND。同时,PMOS 晶体管处于非活动状态(开路)并且不传导电流。这种类型的输出不允许在总线配置中将多个设备连接在一起,推挽配置最常用于具有单向通信线上(线路上的信号传输仅在单一方向,比如SPI、UART等)。

2、使用场景

单片机主动控制输出高电平和低电平,例如对LED的控制,MOS管的开关控制,使能信号等。

二、开漏输出

1、原理

开漏输出是为了实现逻辑器件的线与逻辑,如果配置成这种开漏输出,在需要电流输出驱动外部电路时,往往需要上拉一个电阻来提供电路的驱动电流,驱动能力的大小由外部上拉电阻决定,电阻越大,驱动能力越小,电阻越小,驱动能力越大,但是不能超过单片机的GPIO电流能力范围。

2、使用场景

开漏输出一般应用在I2C、SMBUS 通讯等需要“线与”功能的总线电路中。除此之外,还用在电平不匹配的场合,如需要输出5 伏的高电平,就可以在外部接一个上拉电阻,上拉电源为5 伏,并且把GPIO 设置为开漏模式,当输出高阻态时,由上拉电阻和电源向外输出5 伏的电平,只要电流够,就可以驱动继电器等。

三、复用推挽输出

1、原理

(1) 从电路中可以看出,复用推挽输出和推挽输出并没有太大区别,区别仅仅在于触发源不一样, 单纯的推挽输出是在软件中手动地设置0和1实现的。

(2) GPIO的输出速度:GPIO的引脚速度跟应用相匹配,速度配置越高,噪声越大,功耗越大。

(3) 当然引脚频率是对输出而言的,当GPIO配置为输入模式时,输出速度配置毫无意义,因为输出驱动电路与输入端口是断开的。

(4)GPIO引脚输出频率说的是I/O口驱动电路的响应频率而不是输出信号的频率,可以理解为由高电平转换到低电平的时间:例如,对于串口,假如最大波特率只需115.2kb/s,那么用2MHz的GPIO引脚频率就可以了,既省电,噪声也小。对于I2C接口,假如使用400kb/s波特率,又想留一些裕量,2MHz或许不够,可以选择10MHz的引脚频率。对于SPI接口,假如使用18Mb/s或9Mb/s的波特率,用10MHz的引脚频率显然不够了,需要选50MHz的。

2、使用场景

而复用推挽输出指的是在某些模式下,例如某个GPIO既可以做USART的引脚,也可以做SPI的引脚等,启用了引脚的复用功能,这个时候需要设置该引脚为复用推挽输出,因为这个时候开发人员只需要配置相应的寄存器(参数),不需要关注具体的引脚电平。

四、复用开漏输出

五、浮空输入

1、原理

对于单片机来说,此时的输入引脚处于高阻态,需要外部同时提供高电平和低电平,因为在该模式下,内置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都没有生效。而内部的TTL肖特基触发器相当于斯密特触发器,用于对输入信号进行“整形”,将其转化为理想的TTL电平后传入输入数据寄存器,等待CPU读取。

2、使用场景

如果外部电路中已经包含了适当的上拉或者下拉电阻,可以选择浮空输入。

六、上拉输入

1、 原理

所谓的上拉输入就是内部的上拉电阻投入使用。这个时候当外部输入低电平时可正常输入低电平,而当外部无输入信号(高阻态)时,可由单片机自身的上拉电阻提供高电平信号。

2、使用场景

输入信号在断开连接时保持稳定的逻辑电平(例如,保持为高电平),可以选择上拉输入。通过使用上拉电阻,可以确保在没有外部信号输入时,输入引脚始终保持一个已定义的稳定状态。

七、下拉输入

1、原理

下拉输入与上拉输入正好相反,这个时候当外部输入低电平时可正常输入高电平,而当外部无输入信号(高阻态)时,可由单片机自身的下拉电阻提供低电平信号。

2、 使用场景

输入信号在断开连接时保持稳定的逻辑电平(例如,保持为低电平),可以选择下拉输入。通过使用下拉电阻,可以确保在没有外部信号输入时,输入引脚始终保持一个已定义的稳定状态。

八、模拟输入

1、原理

只有在此模式下,输入才为模拟信号,因为其他模式输入模拟信号没有任何意义,经过了肖特基触发器或者施密特触发器,全都变成了数字信号。这时候上拉和下拉电阻也没有起到作用,电平直接由外部输入, 传输到内部的AD转换器单元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,等待CPU处理。

2、 使用场景

一般用于MCU内部的AD转换。


相关文章

  • C语言-数组指针与指针数组

    对于使用C语言开发的人来说,指针,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。数组,大家也同样熟悉。但是这两个组合到一起的话,很多人就开始蒙圈了。这篇文章,就详细的介绍一下这两个概念。 指针数组和数组指针,听起来非常像,但是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。从名字上就可以知道,一个是数组,一个是指针。 那如何区分呢? 最简单的方法,就是根据语句中符号的优先级来。 优先级关系:( ) > [ ] > *。 有了这个概念后,我们再来看如下两个定义: *a[4

  • 【Linux】信号保存与信号捕捉处理

    介绍信号的保存,理解信号在操作系统中的保存方式,理解系统中信号捕捉的处理过程以及介绍信号的其它知识!

  • 探索C语言的内存魔法:动态内存管理解析

    在C语言中,动态内存管理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机制,能够让程序员更灵活地使用内存。与静态内存分配(如全局变量)相比,动态内存分配允许程序在运行时根据需要分配或释放内存。这种机制可以优化内存使用,减少内存浪费,并允许程序处理变长数据。C语言提供了三个函数来实现动态内存分配:malloc、calloc和realloc。这些函数允许程序员动态地分配内存,并在不再需要时释放它。当程序需要处理变长的数据类型(如字符串、链表)时,动态内存分配是必不可少的。但是,动态内存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。如果程序员不小心泄露内存或释

  • C语言——深入理解指针(1)

    我们已经知道,32内存位计算器有32条地址总线,每条线有1和0两个状态,那么一个内存的编号就有32条地址线表示,一条地址线占一个比特位,那么32条地址线就是32个比特位,因此就是4个字节。,可以这么理解,32位的计算器有32条这样的线,每个线有两种状态,分别是0和1,那么32根线一共能表示2^32种状态,这样的每个状态就是我们的一个地址,他们分别储存在不同的硬件上,地址信息被下达给内存,在内存上,就可以找到该地址对应的数据,将数据在通过数据总线传入CPU内寄存器。当然,需要我们了解一下计算机的进制转换,